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旱塬小麦之父梁增基 [复制链接]

1#
北京湿疹中医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34103.html
七十年代初,我曾经在公社当过一段时间半脱产种子员,除了每个月参加一次县农技站工作例会外,就做了一件事,按照县上统一安排,经过培训和实际操练后,我带领公社普查小组12人历时三个月完成了全公社土壤普查、绘制出了各生产队塬地、山坡地、滩地所含氮磷钾色谱图,形成了综合分析报告,在公社三干会上进行宣贯,指导土地耕作施肥。没有实质性的做过种子工作。
  今读巨嘉乾先生撰写的《梁增基60年小麦育种硕果累》一文,很亲切,很感动,遂换个标题《旱塬小麦之父——梁增基》转帖过来,他是我们长武人的骄傲,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解决农民吃粮问题上,我国南有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北有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研究员。在今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5月下旬国家痛失了袁隆平院士后,全国范围内人们以对科学家前所未有的悲痛心情怀念、悼念袁老,充分表达了群众对国家作出巨大特殊贡献的科学家袁老的无比敬爱和崇敬的敬仰之情!在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研究员工作战斗了60年的第二故乡长武县,目前即将到了小麦大面积收割的时候,长武县的农民没有人不想起今年88岁高龄梁增基老人的,梁增基的名字在陕西、甘肃、河南三省的大地上是众人悉知的,也名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集体接见。梁增基,广东省茂名县人,研究员职称,年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长武县农技站,在基层一线做小麦育种工作,他60年如一日。把小麦由多灾和低产作物变为抗灾和高产作物,小麦育种硕果累累、屡创奇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武县十年平均小麦亩产仅61.1公斤,群众种的以小麦为主,吃的却以高粱、糜子为主,生活十分艰苦。梁增基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感,在没有任何技术基础和资金的条件下从零起步,毅然在农村走上自主创新育种的道路。(梁增基研究员)??
  七十年代,梁增基先后育成“”、“抗引”、“”、“秦麦4号”,重点突破条锈病免疫,用杨凌农业专家的话说,“梁增基最大的贡献是把锈病挡在了西北,下不了关中”;长武县小麦平均亩产由年的50.1公斤提高到了年的.5公斤。
  八十年代,梁增基育成半矮秆大穗大粒的“长武”、“长武”,在西部旱区最先突破亩产公斤,成为旱区高产育种的“领*”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六个国家级和省、市单位就用其作资源育成了21个衍生品种推广。西北农大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院士感叹地说:“旱地品种亩产公斤,了不起!”到年长武县平均亩产达.5公斤,成为渭北最早突破亩产公斤的县。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梁增基育成的“长旱58”,中科院西北水保所7-9年在长武用“长旱58”作“耕地保育与旱作持续高效农业示范”,连续三年千亩以上丰产方,平均亩产分别为.5公斤、公斤和公斤。中科院课题监理组组长唐登银研究员来检查验收时感叹地说:“旱地小麦像水地,这是个奇迹”。9-年省农业厅对长武农技中心创建的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验收,品种是“长旱58”,实收1.67亩,亩产.3公斤,创陕西旱地最高产记录。(梁增基研究员)??
  60年里,梁增基先后育成国审品种3个、省审4个,7个品种荣获省部市科技进步奖8项,在陕西渭北和甘肃陇东南部推广,“长旱58”还推广到河南、山东某些地段。梁增基培育的旱作小麦品种,每穗粒数由原来的19粒提高到40粒,千粒重由18克提高到50克,亩产水平由60公斤提高到公斤,累计推广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个,农业部三等奖一个,省成果奖二个(都为第一位),推广一二等奖三项,成果的突出特点在中国经典文献《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品种志》和《小麦遗传学》等亦有显著入载。梁增基还是《系谱分析》一书的撰稿人之一,并有大量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刊登。梁增基荣获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劳模和第五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年度十大科技传播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对于梁增基的贡献,业内专家认为在科技理论上有四大创新:一是最早实践“用锈病独立抗源,分区育种”,解决了小麦抗锈难题;二是在旱区率先育成半矮秆大穗粒品种,解决了抗倒高产不耐旱的难题;三是用远亲多品种复合杂交强化选育法,育成的品种最先解决了条锈、叶锈、白粉、叶枯、倒伏、干旱高产优质等全面综合抗性和优良特性问题;四是调节播种期避开高温,解决了“虫传”的小麦病*病问题。(梁增基和他的“弟子”右一为张俊兴)??
  功成名就的梁增基,因为被需要的重任,5年4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让梁增基72岁才退休,退休后本该安度晚年,可他却退而不休、壮志不已,仍在专心致志搞育种研究,他一边继续育种,一边培养两个研究生接班人,新组建一个育种单位——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育成了强筋优质适宜做面包的“长优”,培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抗性、农艺性和品质超前的小麦新系,可作面包专用,已参加国家*淮水旱地中试,该优质高筋小麦育种已经进入了选种阶段,三年后有望推广种植,为长远育种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再创育种新路。按梁增基的说法,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品种,并以此贡献给长武的父老乡亲,作为留给长武县的永久纪念。
  如今88岁高龄的梁增基老人依然往返于30亩旱作小麦育种试验基地,置身于最艰苦的基层一线,不追求金钱、奢华,不趋炎附势,简朴大方。
  几十年来,梁增基把各级得到的奖金捐出了40多万元,自己却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内,家具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床上堆满资料。岁月使梁老染白了头发,却带不走他为民科研,为国奉献的热情,他坚守着属于他的那一方乐土,为旱区人民的吃饭问题,继续跋涉,永不停歇!
  梁增基60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群众的“饭碗”上,他痴迷小麦育种事业(60年间只回去过3次广东茂名老家),赢得了长武县老百姓的爱戴,“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这句百姓中流传的民谣,是对梁增基最朴素的感激和褒奖,在渭北旱塬谱写了一曲“胸怀国家,心系群众”的粮心之歌。

作者简介:石永乾,长武县人。陕西三建集团福建公司经理、集团机关*委书记**办公室主任,退休后聘为陕西省住建厅专家,定居西安。热爱文学、多篇文章被国家级杂志收编。

作者简介:巨嘉乾,长武退休干部,爱好文学。

大家都在看父亲的朝圣——剡小惠

集中登记挂牌即将结束!逾期未挂牌禁止上路!

医院——贺英

长武来了个有名的南方医生

保护文化遗产·延续长武文脉

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