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南袁北李rdquo, [复制链接]

1#

最近,应该是让人无比难受的一段时间。

打开手机,不管是平台还是朋友圈,无一例外都在悼念袁老。

袁老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水稻事业,袁老对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

其实在我们国家,像袁隆平院士一样,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还有一位,那就是与袁隆平院士并称“南袁北李”的“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人都吃得上饱饭,杂交水稻要感谢袁隆平,杂交小麦则要感谢李振声。

那么李振声究竟对我国的小麦产量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呢。

今天就让我来带你们走进李振声的一生。

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是母亲辛苦辛苦将他和三个兄妹拉扯大的。

李振声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那时,头顶是日本人的飞机,沿路是举家逃难的中国人。

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长大的孩子,对幸福有无比强烈的向往。

所以在看到“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的招生广告后,李振声考入了山东农学院。

李振声当年挨过饿,知道粮食的重要性,因此十分珍惜粮食。学校的小麦育种课是李振声印象最深刻的。

李振声后来还把课上新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拿回到了家乡种植,结果在乡民之间备受好评。于是李振声就想在小麦领域进一步开拓,在全国范围内种植出更优质的小麦。

年,毕业后的李振声被调到了中科院。

5年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陕西农业研究所。

当时李振声主要从事的是牧草改土工作,然而就在那一年,西北的小麦染上了条锈病,使得小麦的产量减少30%。

于是李振声就想到了之前在农学院研究出来的新品种,他把新品种拿到了陕西,并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李振声说:"小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今天依然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照顾,却长得茂盛异常。

"于是李振声就想,可不可以把小麦与野草杂交培育出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呢?

李振声在农学院带来的第1批小麦品种,8年才能育成下一个新品种,但是条锈病却每隔5.5年就产生一次变异,这也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面对那些颗粒无收的农民,李振声下定决心,一定要培育出更新的小麦品种。

然而李振声第1次培育出的新品种却以失败告终。

新小麦有点不伦不类,长得与野草十分类似,完全看不出来是小麦。

并且由于小麦和野草属于两个"远亲",导致新小麦的后代逐渐分离成了"小麦"和"野草"两个单独的品种。

李振生的这一次研究当然没少下功夫,但却没成想失败了。

在这一次失败之后,很多人认为李振声已经误入歧途了,并且认为这一次杂交永远不会成功。很多人劝他放弃,也有很多人指责他,但是李振声依然坚定不移。

因为小麦与杂草很难结合,于是李振声就想到先尝试"近亲结合",他先用不同品种小麦进行杂交。

年,"生选5号"和"生选6号"小麦问世,这让李振声看到了希望,但是要突破野草和小麦这两个远亲杂交的问题,还是困扰了李振声十几年。

年,李振声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抗病性强、品种优质、产量高的新小麦"小偃6号"。

条锈病的变异期为5.5年,而小偃6号的育种期则为3.5年。

这就意味着在条锈病菌变种之前,下一代的新小麦已经诞生,这一世界性难题被李振声彻底解决。

小麦新品种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农民的青睐,当时陕西流传着一句话"要吃面,种小偃。"

现如今小偃6号的衍生品种已经有50多个,累计种植3亿多亩,小麦的产量增加了亿斤。

-年20年间,水稻总产量为亿公斤,小麦为亿公斤,比前者要高出10个百分点,小麦的产量已经超过了水稻。

李振声在小麦领域的开辟,无疑也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年美国召开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就设在陕西西安,目的就是为了一睹李振声"杂交小麦"的真容。

李振声老先生一生获奖无数,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奖、最高科技奖等等数不胜数。

李振声的亲戚朋友都是知道这些奖项的,但是没有一个奖项是李振声自己说出来的。在无数荣誉头衔之下,李振声依然每天走在田间地头,看望着他栽培的那些小麦。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真正给我打分的不是那些奖,而是农民。

现如今,李振声满载荣誉,但是生活依然像过去一样节俭,他的洗脸水要重复利用,并且从来不浪费一粒粮食。

在李振声家阳台上,还放着一盆小麦,他虽然从来不提自己的荣誉,但是一提到小麦,老先生却总有说不完的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