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杂交之父李振声,6年为国家增产1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西皮炎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82253.html
??大家好,我是科研民工小松,一个在高校打工的靓仔。今天小松想给大家介绍我国小麦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水稻与小麦,是中国最主要的两种农作物。年,我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6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万公顷,减少15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万公顷,增加19万公顷。这两种粮食作物关系到我国14亿人口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每次产量的提升都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保障。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我国形成了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的农业格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坐镇南方,改良水稻,提高水稻的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小麦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扎根西北,培育良种,改善小麦的抗病性,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可如今,相较于袁老的人尽皆知,与袁老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李振声院士却鲜为人知。其实李振声院士获得了我国绝大部分成就,包括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更是当选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是是我国5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一、初入农学领域年,17岁的李振声因生计所迫来到了济南,偶然在街头发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通知,得知只要成为山东农学院的学生,就可以食宿免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振声报名参加,并成功通过考试,进入山东农学院,第一次踏入了农学领域。林振声院士后面回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是济南解放给我提供了这个条件,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二、进入实战阶段年,中央发出了走向西北的号召,当时李振声在中科院任职,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程。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李振声来到了陕西杨凌,也就是后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根据地,当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在那里,李振声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工作。三、培育抗病小麦同年,中国小麦遭遇巨大危机,小麦条锈病疯狂蔓延,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这种病刚刚产生时,人们很难察觉,一旦大面积爆发,小麦就会减产30%到50%,对于我国来说这种疾病称得上毁灭性的打击。这一年,李振声25岁,第一次面临如此严重的农作物疾病,内心十分忧虑。深思熟虑之后,李振声决定培育抗病良种,提高小麦对抗疾病的免疫力。经过筛选,李振声选取了同为小麦属的长穗偃麦草作为小麦的杂交对象。年,经过漫长的研究以及无数次的失败,李振声团队成功地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转移到小麦中,研究出小偃6号。这种小麦不仅抗病害,还兼具抗旱抗涝的特性。年,抗病新品小偃系列开始推广,种植1.5亿亩,相较于之前增产60亿公斤。与此同时,小偃系列的其他良种也培育成功,累计70个,种植面积多达3亿,增产75亿公斤。四、改良中低产田年到年,小麦培育进入瓶颈期。在这3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万,然而小麦亩产却停止了增长。李振声与其他农业科学家日夜研究,前往各地的小麦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寻求突破口。终于,李振声在河南封丘县发现中低产田经过改良,小麦产量能够从斤增长到斤。这个消息极大地振奋了李振声。在国务院的支持下,李振声率领名科研人员深入*淮海平原地区,治理中低产田。6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增加亿斤。结尾:如今,李振声院士已经90岁高龄,这个“麦田”的守望者,依旧风里来雨里去,守护我们的饭碗,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以上就是小松对于李振声院士的介绍,如果认同小松的文章,欢迎点赞支持。推荐阅读:如何让蔬菜保存得更久?中国如果不进口粮食,能够养活14亿人么?疫情之下的中国人??科研民工小松

你的每一笔赞赏,小松都铭记于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