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 [复制链接]

1#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掌握人才方可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对外交流特推出“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系列专题报道,将笔触对准科学家群体,讲述他们心怀家国、求实创新、协力攻关、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以飨读者。

他被誉为“当代后稷”

也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他就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李振声简介

Aweekfigures

李振声,年2月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一生只做一件事——研究小麦

Aweekfigures

小麦与水稻,是中国的两种主要农作物。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中国形成了南部种植水稻,北部种植小麦的农业格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坐镇南方,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在北方,李振声研究小麦,培育良种,甚至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振声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小麦的研究。他总是对粮食格外珍惜,从那个饥寒交迫的时代走来,尝尽人间冷暖,刻骨铭心的饿肚子记忆,是李振声走上科研道路的起因。

年,*河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小麦条锈病,仅仅在*河流域,当时小麦条锈病就让小麦减产了超过一百亿斤,相当于万人口一年的口粮。“小麦条锈病”的病菌变异速度很快,平均5年半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病种,而要培育一个优良抗病麦种至少需要8年。攻克“小麦条锈病”,成了当时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陵。有着长久牧草研究经验的李振声产生了一种想法:农民精心栽培的小麦体弱多病,而野草没人管却长的很好,是否可以把杂草基因转入到小麦中来?这就相当于给小麦当红娘。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麦杂交,这项研究国内没有人尝试过,当时普遍不被看好,李振声当时心里也没底,但科学的探索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既然想到了这种方法就不能退缩,要认真坚持做下去。

年,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站在了世界同行面前,主持了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年,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虽然担任了领导职务,但他仍然继续着小麦基因的研究。

告诉自己:“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Aweekfigures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年4月,李振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驳斥了莱斯特?布朗的观点。他通过大量的数据信心百倍地说:“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话音未落,台下已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停止对华粮食援助的限制,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和疑虑消失。无数个像李振声这样的农业科学家,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

清风朗月献身科研

Aweekfigures

杂交小麦培育成功后,中国的小麦种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李振声专注于研究的生活。他依旧穿着朴素的衣服,过着拮据的生活。以农民自居的李振声始终保留着专属于农民的质朴。李振声没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也没有娱乐活动。闲暇之余,李振声会四处散散步,去小麦育种基地看一看,偶然也会练习书法。投身于小麦杂交研究几十年,李振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于李振声一家而言,团聚是十分奢侈的事情,尽管如此,家人却从未抱怨,反而成为李振声坚强的后盾。

年到年,小麦培育进入瓶颈期。在这几年间,中国人民增长了万,然而小麦却没有增长。李振声对此十分担忧,如果小麦培育、种植依旧没有突破,最终会坐吃山空。李振声与其他农业科学家日夜研究,前往各地的小麦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寻求突破口。在河南封丘县,李振声发现,中低产田经过改良,小麦产量从斤增长到了斤,仅年,这个小县城就给国家上交了1.3亿斤粮食。如果将封丘县的经验进行推广,即便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增收,最起码能够保证粮食的增长。在国务院的支持下,李振声率领名科研人员深入*淮海平原地区,治理中低产田。6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增加亿斤,小麦生产终于突破了瓶颈。

如今,李振声院士已经90多岁高龄,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与小麦为伴。他是杂交小麦之父,和袁老一样是“麦田”的守望者与拯救者,也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饥荒,走向富足的民族脊梁。

监制:力立编审:燕妮校对:胡特策划:樊雅妮记者:樊雅妮投稿邮箱:nmgzxdwjlzzs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