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遗失的古药铺文化 [复制链接]

1#

⊙作者:芸菱

⊙编辑:杏林君

“学了这么多年中医,连最基本的抓药常识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抓药,居然蕴含了那么多讲究。我一边学一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感动。曾几何时,这些遗落的古药铺文化就这样慢慢湮没,可悲的是我们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子孙后代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古药铺文化,捡拾起我们丢失的古代药铺精神。

这两日在中药房转科,感慨颇多。虽然大二暑假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门诊部药房抓过中药,医院偌大的一排排药柜,心里还是莫名激动。

在中药房的第一天,抓药师傅教我如何使用戥子,如何包装,新鲜的同时也自觉惭愧,学了这么多年中医,连最基本的抓药常识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抓药,居然蕴含了那么多讲究。我一边学一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感动。曾几何时,这些遗落的古药铺文化就这样慢慢湮没,可悲的是我们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子孙后代了......

于是,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温古药铺文化,捡拾起我们丢失的古代药铺精神。

先从戥子说起

戥(deng读音同等),是传统上用于称中药、贵重金属(如金、银)的一种衡器,结构与秤同,秤杆一般骨制,盘为铜质。戥子的刻度标志称为“戥星”。

发展历史

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年之间,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经过测量,其戥杆重一钱(3.克),长一尺二寸(毫米),戥铊重六分(1.克)。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克);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克)。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戥秤设计精美,结构合理,分度值(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

历史演变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于16两的非十进位制单位。直至年,国务院才发布了计量单位一律改为10两为1斤的命令。所以,戥子都是按1斤等于16两设计的,这给我们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现在的戥子

戥子的范围大小不等,一般每杆戥子有两个称量范围,就是行话说的“头毫”、“后毫”。“头毫”的称量范围一般是0-50g,“后毫”的称量范围是50-g,当要称取的药物总量大于g时,就要分两次或多次称取。普通戥子精度通常到克,而贵细药材专用的分厘戥子通常称量精度可达到0.1g。

戥子的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戥子的使用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独特的观赏性,进行药品调剂时应以左手持戥杆并用拇指和掌心扣住砣弦以固定戥砣,右手取药放入戥盘,依据称量需求选择头毫或后毫,然后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砣弦移至欲称量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中药业有所谓“齐眉对戥”指的就是以上讲述的方法,这样做是为了称量药物时能达到更为精确的剂量。

在临床上,每张中药处方通常会开出三剂、七剂或更多剂,这时就要求我们将已称好总量的每一味药再均匀的分成若干份,戥子的优越性就在这时表现出来。当称好一味药以后,以左手持戥杆并用拇指和掌心固定戥砣,右手扶住戥盘,返回到调剂台边上,再以右手从戥盘内分出一定量药物,按照处方顺序码放在大门票(指用来包中药的纸)上,然后右手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砣弦按照递减算法移至剩余重量对应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如有偏差再行增减药品,直至检视平衡。

是不是很有feel,想试试的有没有???

静下来慢慢体会这个过程,手持戥子,抓放药品,齐眉对戥,药品与戥盘轻触即离、忽升忽降犹如蜻蜓点水,整个调剂过程颇具观赏性。可是,现在很多药店已经很少有药剂师傅还能如此精心抓取药品,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称。除此之外,业界关于戥子还有很多讲究,比如“一剂一回戥”,熟练师傅可以放开至“三剂一回戥”,然而现在基本都是14付、28付的开药,倘若一剂、三剂的抓药也是难为药剂师傅了......

“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用这样的心态给病人抓药,和“一剂一回戥”的态度,哪个效果更好呢?答案自在心中。在某种程度上,中医本来就是一种“爱”文化,包括处方、抓药、煎药都蕴含着智慧,只有每个环节都带着感恩之心去做,才能把药效发挥最好。

中药包装

历代对中药的包装是十分讲究的,包装一般分成两种式样,一是方包,二是虎头包。方包要求边角对齐,方正有棱角;虎头包要求二角对,中间高,边际低。当年学徒进药店的第一要务就是练习包纸包。除了在外观上要求漂亮外,传统的中药包装更注重纸包的质量,无论是种子还是散剂,都要包封得严严实实,老药师将你的纸包甩出三尺柜台,不得有粉末和细小的种子溢出才算过关。

虎头包的传说

在我国南方,只要见到一个一头高耸、头扁平的样式象虎头的包,就会知道这是一包药。传说,这是纪念药王孙思邈的物品。传说,孙思邈有一次路过一山坳,见一老虎蹲在路上,病态恹恹的样子,于是上前关切问道:“山君。有病么了”,老虎张开口,孙思邈走上前,将一串铃撑住虎口,见有一金钗卡住了虎喉,便知是吃人肉引起的。药王当即取出金钗,虎的伤口却血流不止,孙思邈即从身上取出一包药洒在伤口上,血止住了。孙思邈将剩下的药包了起来,包成一个一头高耸、头扁平的样式,给虎看了看,说:“这是给你留着的,有虎头的记号,明天来此复诊。”虎点了点头。第二天,老虎真的来了。孙氏给老虎撒好药后说:“今后不要再伤人了。”老虎绕药王三匝而去。以后,有买药遇虎挡路者。药王教以出示虎头样药包,虎当即摇头而去。为纪念药王的功德,药铺卖药用纸包成虎头包的形式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关于虎头包的包装样式,我们查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如果读者朋友们有了解的,别忘了给我们分享。

现在将方包的包装步骤解析如下:

图片来源药圈

尽管是同样方包的包装,也是有很多种方法。但现代的中药包装纸一般都是用牛皮纸,不要用报纸或者这种带字的A4纸。现在药房一般都是做好的牛皮纸袋了,把称好的药直接倒进去,然后用订书器订好或者纸袋口一折,三五包摞在一起就开始包扎系绳了,其实这些都不是规范的做法。

就连系绳怎么系,用什么样的绳子都是有讲究的,看下面两张图,你更喜欢哪一个?

北京同仁堂有一句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现在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药铺文化,一位药剂师傅也应该秉持这一精神,唯有此,病人的每一副药才带有爱的温度!

中药包好后如何系绳

一般中药包好后用十字包扎法,上系活扣,一为好解,二为吉利的意思。切忌绑死,犯忌。以下视频是专门跑到中药房找药剂师傅录制的,拿走不谢哦!

了解了古药铺戥子、包包、系绳等,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药铺建筑、药斗等文化。

药铺的建筑风格

因中药大部分为中草药,所以古人一般将药铺视为属木或属火的行业,药铺多为坐北朝南,开门于南面或东南面(南面属火,东南属木)。堪舆学认为二和七两个数字属火,所以古代许多药铺为两进院落或两层建筑,为“前店后厂”式格局,大药铺则为面阔七间,在药铺内,一般都设神位供奉药王神,北方药商多奉东汉人邳彤为药王神,南方药商供奉的药王神是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

邳彤

邳彤,信都(今河北安国)人,能文善武,邳彤原是东汉开国元勋,精通医术,常为百姓治病,死后葬于安国。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邳彤死后葬在祁州(今安国)南关,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年-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岁无疾而终,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从小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匣柜

“前匣后斗上装瓶,暗柜独存瓶后封”前匣又称匣柜,与斗柜左右宽度相等,摆放于贴墙斗柜的前面,是调剂中药饮片的必备柜台,前面封闭,上面质硬光滑,上面左右及前边设有挡药栏,前面药栏靠左右压方台。相对斗柜之面,设有上下三排六个抽匣,每匣十字等分四格,其特点是匣深、格大、容量大。

药柜

药柜的起源

一般一进诊所,柜台的内侧靠墙摆放着一排排盛放中药饮片的的药柜,又称“百眼柜”。那一个个小抽斗中,存放着数百种药材,每个抽斗上都写了其中存放药材的名称,取起来十分方便。传说这百眼柜的样式,是从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用的大围兜发展起来的。孙思邈常上山采药,他特别做了一个大围兜,上面缝了很多小布袋,每采到一种药就放进一个药袋内。采药虽多,繁而不乱,碰到急症病人,也能很快取出对症药物为病人治疗。后来药铺就仿此制做了由很多小抽斗组成的百眼柜。

(仲景的布兜应该类似这个吧,请看官自行脑补)

药柜一般为多格抽屉式组合柜,多数按照“横七竖八”排列。有一个抽斗做成一个格子的,也有一个抽斗做成两个格子的,还有做成三个格子的,而格子的多少则是根据药物的属性来决定的。比如说质地轻的淫羊藿,则需要一个斗全部盛放。

中药斗谱编排原则

中药有那么多种类,在药柜中又是依据什么原则编排斗谱呢?

现代斗谱的编排一般根据便于中药调剂师调剂操作的原则划定常用药区域与不常用药区域以及特殊保管药品。

常用药区域,斗谱编排

1.按方剂组成排列。以“四物汤”为例,当归、川芎、熟地、炒白芍这些药可摆放在同一药柜的药斗中,适合拿取中药便于调剂。

2.按中医临床常联用的药物排列。将有“相须”、“相使”作用的饮片摆放在一起,如三棱、莪术;麦冬、天冬;肉苁蓉、仙茅;羌活、独活;王不留行、路路通;*柏、知母等。

3.按药物功效相近排列。如有安神作用的酸枣仁、合欢皮、茯神、远志、首乌藤等;如有健胃消食作用的鸡内金、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等置于同一组药柜。(当然若是功效相近的同时,外观性状也极其相似时,应将两药摆放不同层次、不同药斗位置,避免差错发生。)

4.按中医临床医师常用方剂排列。如中医妇科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方剂有扁蓄、瞿麦、土茯苓、粉萆薢、竹叶、凤尾草、车前子、滑石、木通等,将这些治疗同一疾病的方药摆放在同组药柜,调剂人员在这一药柜前就基本能将处方上的药物配齐,大大减轻调剂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缩短候药时间。

不常用药区域,斗谱编排

1.按药用部位排列。将根茎类、叶、花、果实种子、动物全虫、矿物类将同类药分别置于同一组药柜,便于调剂人员查找并短时间内掌握药物摆放位置。

2.按炮制规格排列。如锻成炭的药物地榆炭、大蓟炭、小蓟炭、茜草炭等可摆放在同一组药柜中便于查找。

3.专项疾病专用药定位排列。如x号药柜定为抗肿瘤药物专柜,将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如半枝莲、血见愁、山慈菇等摆放在一起便于查找及调配。

4.新进药物定位摆放。于x号药柜很据临床用量作相应调整。

特殊保管药物

对易发生质量变异现象的药物,摆放于科室配备的医用冷柜中保证药物质量。如易走油的火麻仁、瓜萎仁;用量少而贵重的川贝母;易霉变的蜈蚣、全蝎等。

虽然中药斗谱的编排仍然不统一,医院以及中医诊所多半是按照高效、方便、安全、人性化原则将中药斗谱进行编排,既有利于调剂人员短时间内熟悉和掌握各类饮片摆放的位置,又利于减轻调剂人员劳动强度明显提高调剂人员的工作效率。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要积极采纳一部分高效的工作方式,然而古人遗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也有必要去了解。在古代药铺中,关于药斗中药物的摆放还要考虑药物的五行属性。

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五行属性,药品最好摆放在与药品的五行属性相同或相生的五行方位上,如治疗肝胆疾病的药品(属木)适宜摆放在东面、东南面和北面,尽量不要摆放在西面和西北面;治疗心系疾病的药品(属火)适宜摆放在南面、东面和东南面,尽量不要摆放在北面;治疗脾胃疾病的药品(属土)适宜摆放在东北面、西南面和中间,尽量不要摆放在东面和东南面。

目前+人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